赶车记 小青(1)
以后的《赶车记》会把其他篇章补上的(如果有催更的话),但是这一篇要先放出来。愿我的朋友小青能够安然度过最近这段辛苦的日子,未来总有好事发生。
这应该是我这么多年赶车生涯里,赶时间赶得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了。
时间是高一下学期,期末考试以后。七月的阳光和蝉鸣依旧充斥大地的日子。
不知是缘分还是纯粹的志趣相投,也许只是当过一回同桌的关系,我和名叫小青的女生渐渐熟络了起来。从起先的同桌之间对话,到周末留校的羽毛球活动挥洒汗水,从晚自习偷偷在草稿纸上聊天,到久别重逢时对视而笑,在我的整个高中,一直到毕业之后很久,我们都维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。
当然,如果把时间拨回到那个夏天,才刚刚认识了二十个星期的我们,也许不会想到这段友谊会持续那么久。高一学生期末考的前一个月,学校送走了又一批高三学子,新的准高三学生们也陆续要搬去高三楼,从几周后的八月份开始,步入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年。而我们则迎来了第一个高中的暑假,也是最后一个就读于高中的暑假。高考完以后的那几个月,群雀四散高就,久久不再集群归巢。
回归正题,夏天的太阳总是要将所有水分都蒸发掉一样,尽管穿着短袖,后背和书包的肩带都已经被汗水浸湿,我的手上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,拖着一个行李箱,有点慢悠悠地往校门外走去,似乎忘记了赶车这一回事。
小青那天应该也是一样的装束,印象中她带的东西甚至比我要多,可能是把冬天的被褥带上了。我感觉我也算是轻装简行了,衣服都放在行李箱,书包里多带了几本在学校网购的课外书,在学校看完后带回家,要放到家里的书柜上。
应该是快出校门的时候,我们刚好遇上了。小青家恰好在我需要前往的高铁站的方向,我便向她确认一下我的行程,对于去高铁站的公交车,她比我要熟悉。
大概是预估了一下时间,感觉我久等公交车不到的话,也许就赶不上回家的动车了,小青便说:“今天我爸回来了,开车来载我回去,反正也顺路,要不送你一下。”
开始大概是说好了,如果有位置的话,就送我到比较好坐车的公交站。放学收拾好东西已经五点二十了,我的动车是六点五十,正常情况下,坐公交车过去都要一个多小时,如果等车消耗太多时间了,就确实可能赶不上。我二话不说答应了。
于是我陪小青等了一小会,她家里人就到了。
我是第一次见她的家里人,听说平素她爸爸在外务工,所以回得不多;实际上,来接小青的是她爸爸以及她爸爸的一个朋友,那个朋友是负责开车的司机。把小青的行李放好,后座中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收拾一下,将她的被子塞进去,刚好腾了两个空位出来,我便幸运地蹭到了车。大概是五点半多,我们一行人开始出发了。
由于把我的行李箱放到了车的后备箱,导致原本后备箱的一些被子也拿了出来,加上小青爸爸似有意装无意地把东西堆向中间,我跟小青实际上坐在了后座的两头,她在左边司机的后面,我在右边她爸爸的后面。车子照着往常的公交线路行驶着,我跟小青主要聊着学校的事情,一部分话题是小青爸爸谈起的,或旁敲侧击地,或直接地问老师、问她学习的情况。这些在等车的时候小青就跟我提及了,“你听到他问这问那也别觉得奇怪”,她好像是这样说的。我跟小青又各自拿着手机,口头回答的都算是一些场面话,一些不想被他们听见的内容,或者说私下想聊的话题,我们就会在手机上直接聊天,从后视镜看,最多也就是两个沉迷手机的高中生,没有什么特别的。现在想起,这样当面一套话,私下自己又在说自己的事情,还是很有意思的。
小青的爸爸倒只是简单问了两句有关于我的事情,不知道他眼里的我,扮演着什么角色。没有话说的时候,车里就是沉默,自然又不自然的沉默氛围。
大概行驶了三十多分钟,一路无事。走的还是原来公交的线路,不巧的是,那几年里又是修高架又是修路的,公交路线都时有变化,走到一半我们便不知要怎么继续往前了。
路过之前说要把我送到的公交站时,原本站台的区域不幸被修路的围墙挡起来了,似乎需要绕路才能过去,而且也不清楚那个站的位置有没有改变,小青的爸爸就说:“反正我们也不着急,把你直接送到东站也没问题。”
七拐八拐的,我是早已被绕晕,加上地图软件没有实时更新修路情况,我对于自己在哪里都无法认知到,也就只能依靠他们了。何况人家对路途还比较熟,看了一下时间以后,安慰我说:不用但心,我们可以走一条什么什么路,那条路上没什么车的。
于是,车头一转,我们往那条路行进。这条路沿江而行,就在江边,只有一条车道。我继续和小青闲聊,从我这一侧望出去,恰好看到江上有个江心岛,小青跟我介绍说,她以前去过江心岛那边玩,这条路的另一边就是通向码头的。然后还说了一下岛上的风景之类的话题。
然而,我的赶车之旅似乎注定不是那么畅通无阻的。我们走了可能一多半的路,然后在路中看到了迎面驶来的一辆小汽车。如前文所述,这是一条单行道,右侧下坡就是江水,左侧要么是农田但和路隔了一条沟渠,要么到地势低处直接建了围墙。因此,两边的车子只能有一方先后退,到一处宽阔地以后,才让车子错过。这段时间花费了不久,司机把车开到了一个平房旁边的小空地,然后对面的车从窄窄的路上小心穿行了过去。这段路耗费了不少时间,加之后续的路也多是泥路,有碎石之类的,还没好好开发,又因为修路封堵而短时间遭到了大车碾压和雨水冲蚀。总体来说,最后这段路走得不快,但是大家都知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,而一般来说,高铁不等人的。
小青似乎有些不安地说:“其实我之前也没有来过东站,就听人说距离不是很远。”顿了一下又说,“赶不上这趟车的话怎么办,还有下一班吗?”
我笑着说:“赶不上再说吧,我觉得能赶上!”事实上,我在脑海里飞速地过了一遍能采取的行动,万一赶不上,就只能打道回府,坐客车回家了。毕竟,小地方的动车次数很少,当时,晚上这个点的车应该是一日的最后一班。不过,我心里确是有信心的,这么早下结论说赶不赶得到除了带来一点焦虑以外并没有什么好处。只能随遇而安了。
尽管嘴上这么说,我却忍不住地隔一会就瞄一眼手机上的时间。终于,在接近六点四十的时候,高铁站以及架设铁轨的影子出现在了眼前。
近高铁站的时候,从三岔路口转了个弯,路终于又变回了平坦的柏油路,司机叔叔踩下了油门,极速狂奔着,我都忍不住开口说,不用那么急啦,安全第一!
又是几分钟之后,我们到了高铁站,车停在了距离售票厅门口很近的地方,我下车到后备箱取出行李箱,跟他们道谢。他们反而是催促着我快走,我看着时间只剩五分钟,还要取票、检票呢,便也无暇多说,赶紧去取票。
当时还不能刷身份证入站,幸亏不用排队取票,我快速地拿好票,然后通过了检票口。纸质票其实有个无可替代的好处,那就是收藏价值。我高中几年坐车都还没到全面用身份证刷闸机的时代,赶车的高铁票甚至都能好好保存着,尽管现在也可以取报销凭证看作车票的另一种替代,至少字面意义上也存在了一定的差别。而数字化避免的一大缺点自然是取票了。取票耽误的时间,也许就那一分钟,就赶不上了。
那天如果真的准时提前两分钟停止检票,我能不能赶上还真不好说,但是,幸运女神似乎又一次眷顾了我,列车晚点了两分钟,我进站前淡定地回头想寻找一下小青他们的车子,但是外面空空荡荡,只有一条路,我看到了出租车,载着客人来,然后带着新的客人,又或是空车离开;私家车不算多,停放公交的车站在另一侧,也不知如果我坐上了公交,现在是在路上,还是在里面等着,也许也正如我现在这般,准备飞奔入站吧。
我心中对他们再三道谢,走过了检票闸机,刚走了几步,就听到了传来停止检票的广播。庆幸不已的我连忙加快了脚步,走到月台,我给小青发了准备上车的消息。
夜渐深,月台的灯光照着旅客;铁轨一头,远处的车灯闪亮夺目,并伴着风声慢慢靠近。